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深夜十一点半,急诊科又进来一个年轻人,捂着眼睛,神情焦急。医生一问才知道,他刚才躺在床上刷手机,突然右眼一片黑暗,什么都看不见了。
这个28岁的程序员小李,每天晚上都要在黑暗中玩手机到凌晨两三点才睡。那天晚上也是如此,正刷着短视频,右眼忽然像被遮住一样,完全失去视力。
小李的视网膜中央动脉完全阻塞,眼球内的血流几乎停止。这种情况在医学上被称为"眼中风",如果不及时处理,失明几乎是不可逆的。
很多人以为失明只会发生在老年人身上,但实际情况远比想象中严重。近年来,因为长期玩手机导致失明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年龄最小的甚至只有十几岁。
手机屏幕发出的蓝光对眼睛的伤害并不是立竿见影的,而是一个缓慢的累积过程。蓝光能够穿透角膜和晶状体,直达视网膜,对负责中央视力的黄斑区造成持续性损伤。
更危险的是晚上关灯玩手机的行为。黑暗环境中,瞳孔会自然放大,这时手机屏幕的强光直接冲击视网膜,就像用强光手电筒照射眼睛一样。
瞳孔来不及收缩保护,眼球内部的睫状肌会持续紧张,试图调节焦距适应光线变化。这种过度调节会导致眼压急剧升高。
正常眼压在10-21毫米汞柱之间,而长时间黑暗中看手机能让眼压飙升到30甚至40毫米汞柱。高眼压会压迫视神经,影响眼部血液循环。
小李的情况就是典型的例子。长期熬夜玩手机导致他的眼部血管长期处于痉挛状态,血液粘稠度增加,最终形成血栓,堵塞了视网膜中央动脉。
眼科医生在临床中发现,很多患者在失明前都有一个共同的征象——间歇性视力模糊。这个症状经常被忽略,大多数人以为是疲劳或者近视加深。
间歇性视力模糊的表现是这样的:看手机时偶尔会感觉屏幕上的字变得模糊不清,眨眨眼或者揉揉眼睛就能恢复。这种情况可能持续几秒钟到几分钟不等。
这个看似不起眼的症状,实际上是眼部血管供血不足的早期警报。就像心脏病发作前会有胸闷一样,眼中风前也会有这种"小发作"。
视网膜是全身唯一能够直接观察到血管状态的器官。当眼部血管开始出现问题时,大脑和心脏的血管往往也在悄悄发生类似变化。
医生通过眼底镜检查小李的视网膜时发现,不只是中央动脉阻塞,整个视网膜的血管都呈现不同程度的硬化和狭窄。这说明他的血管老化程度已经超出了实际年龄。
玩手机对眼睛的伤害还有一个容易被忽视的方面——眨眼次数减少。正常情况下,人每分钟眨眼15-20次,但专注看手机时,眨眼次数会减少到每分钟3-5次。
眨眼的作用是让泪液均匀分布在眼球表面,清洗和滋润角膜。眨眼减少会导致眼表干燥,角膜出现细小破损,给细菌感染创造机会。长期下去,会引发干眼症和各种眼部炎症。
更严重的是,干燥的眼表会影响光线的正常折射,导致视力下降。这种下降是渐进性的,很多人察觉到时已经比较严重了。
小李经过三天的紧急治疗,包括溶栓药物、扩血管药物和高压氧治疗,右眼总算保住了一部分视力,但中央视野仍然有明显缺损。医生告诉他,这种损伤是永久性的,无法完全恢复。
现在的小李只能看到物体的边缘部分,中央区域始终是一片模糊。读书、开车、看电视都成了问题。一个28岁的年轻人,就这样失去了正常的生活能力。
这个案例给所有喜欢玩手机的人敲响了警钟。眼睛不像其他器官,一旦受损很难修复。视神经不具备再生能力,视网膜细胞死亡后也无法复活。
医生建议,如果出现间歇性视力模糊,特别是在长时间使用电子设备后,应该立即停止用眼,让眼睛充分休息。同时要尽快到眼科进行详细检查,不要抱着"过几天就好了"的侥幸心理。
预防眼中风最有效的方法是控制用眼时间和改善用眼环境。每使用手机20分钟就要看20英尺(约6米)外的物体20秒钟,这就是眼科医生推荐的"20-20-20法则"。
晚上玩手机时一定要开灯,保持室内有适当的背景光线。手机亮度应该调节到与周围环境相匹配,不要过亮也不要过暗。屏幕与眼睛的距离应该保持在30-40厘米,避免过近观看。
科技改变生活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健康风险。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也是不可再生的宝贵器官。在享受数字生活便利的同时,一定要保护好自己的视力,不要等到失去了才后悔。
参考文献:
[1] 赵堪兴,杨培增.眼科学[M].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56-162.
[2] 王宁利,陈晓明,张明昌.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J].中华眼科杂志,2019,55(4):251-256.
[3] 李凤鸣,谢立信.中华眼科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1203-1208.
股票配资平台哪个最好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