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尽管美军不断表露出战争信号,但伊朗政府似乎坚信,自己遭受的攻击,仅仅是基于核武问题的误会。然而就在在国际舞台上为自身核立场奔走澄清时,一场蓄谋已久的危机正悄然逼近。法国人看似“中立”的外交沟通背后,恐怕是彻底收紧了伊朗的绞绳。
来自“央视”的消息显示,日前,伊朗总统佩泽希齐扬,在与马克龙的跨国电话中,反复解释,伊朗现在没有,将来也不会寻求核武器,试图向国际社会澄清立场、缓解紧张局势。然而,电话是白天打的,炸弹是晚上落下的。
当天晚上,特朗普就在社交媒体上炫耀,美军已经完成了对伊朗3处核设施的轰炸。随即,有人注意到美媒《路透社》的消息中提到,袭击大概率是由美军B-2轰炸机完成。在早些时候,美国本土多架B-2和空中加油机从本土调往关岛基地。而早就驻扎在印度洋的6架KC-135加油机,很可能负责了B-2轰炸机的攻击段补给。
需要注意的是,在伊朗核设施的军事干预决策层面,特朗普乃至近几届美国政府,其实都长期呈现出犹疑的心态。一方面来说,美国精英集团早已形成了多元政策主张的博弈格局,"亚太优先"战略导向阵营与外交克制派形成政策同盟,有效制衡主张强化国际干预的政治势力。这就致使美国在对伊军事行动决策上,陷入长期观望状态。
此外,美国“公共舆论与情报机构”的反馈机制也显示,美国民众群体及情报体系多数成员对直接军事介入伊朗事务持审慎态度。援引CNN的话来说,美国情报界经专业评估后判定,伊朗在核武器研发领域的技术储备与工程化能力,距离具备生产及部署核武器的水平至少仍需三年以上。因而,美国不少内部人员认为,完全可以先将精力放在其他地方,对伊朗完全可以采取谈判和制裁的双姿态,确保局势可控。
但这次的突然性介入,无疑代表着美国在对伊战略上的完全转向。我个人非常怀疑,这次法国和伊朗的跨国对话,是这一转向的重大诱导因素之一。很大概率,这场通话是一场精心设计的“情报陷阱”。作为欧盟核心成员国,巴黎表面上以“斡旋者”身份介入美伊关系,实则可能充当美国的“白手套”。即通过外交接触渠道,试探伊朗在核问题上的真实态度,摸清其核设施布局与技术进展,所谓的外交斡旋不过是军事打击前的情报铺垫。类似的情况,同样发生在俄乌冲突最开始的1年多时间里。
而美军这次袭击,很大概率,是法国人从伊朗总统的表态里,听出了一些关键信息,即伊朗真的没有核武器。因而美国对这场与伊朗的军事冲突,有了最大的“保底机制”。美国真的可以“核讹诈”,而伊朗不行。
坦率地说,这是有一个非常让人感慨的地方。伊朗时至今日仍对西方抱有幻想,天真地以为西方针对伊朗的军事行动仅仅是因为核武问题。这是一个严重的战略误判啊。美国长期以来在中东地区推行霸权主义,其目标不仅仅是遏制伊朗的核计划,更在于掌控中东地区的资源、维护其在该地区的军事存在和战略利益。伊朗不断解释自身没有核武意图,只会让西方可以更加肆无忌惮的下手。
股票配资平台哪个最好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